從展覽 2.0到展覽3.0,數據是核心
AMR International是總部在英國的會展行業(yè)比較知名的一家咨詢和研究機構。比較出名的研究報告是名為Globex的年度報告,此外AMR還提出了一些關于展會發(fā)展趨勢的概念。
其中比較重要的概念是將展覽按照數字化和商業(yè)模式的特點將展覽劃分為exhibition 1.0和2.0。
關于展覽2.0概念是AMR在2019年(當時尚未出現疫情)提出,王春雷老師于今年元旦在“活動研究”(微信公眾號)發(fā)了一篇名為《會展公司2.0模式:基本邏輯與框架構建》的文章,對1.0和2.0的區(qū)別進行了詳細的解讀。
(資料來源:王春雷,活動研究,2022)
2.0與1.0最大的一個區(qū)別是提出了365天價值創(chuàng)造者、多元化的收入(含數字化收入)、數據驅動和技術賦能。概括而言,會展公司2.0模式的本質仍是實現數字化轉型,其關鍵不是技術的現代化,而是重構業(yè)務價值鏈。
前不久,AMR針對疫情常態(tài)化,又提出了展覽3.0的概念。3.0其實是在疫情常態(tài)化之下提出的,對2.0概念的進一步強調和深化。
AMR提出,在后疫情時代,獲勝的主辦者將通過投資以數據驅動的商業(yè)模型開發(fā)各類增值項目。
Exhibition 3.0概念的核心概念圖如下:
展覽3.0的核心路線圖包含4個組成部分:
第一是尋找北極星(North Star),北極星象征著找到正確的方向(方向比努力更重要,因為努力是一個向量)。
第二個是識別客戶需求(Customer Needs),長久以來,主辦方的焦點一直是參展商,在進入展覽3.0時,必須更多地關注參會者、專業(yè)觀眾等更廣泛的人員。數字化的技術讓更廣的觸達、更深度的聯系成為了可能。通過挖掘基于客戶行為的用戶檔案,可以更好地了解與會者的需求。
第三個是適應工作方式的變化(Ways of Working)。為了實現“展覽3.0”,主辦方需要適應當前跨文化和跨組織的工作方式(包括混合辦公),獲取數據和人才。應該擁抱“測試和學習”的敏捷方法,來加速數字化的工具、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開發(fā)、設計和部署。從試錯之中獲得經驗。主辦方需要制定一個全面、可靠的數據策略:包括數據的目的、什么數據、如何收集,然后是如何存儲、分析和可視化,再轉化為見解和洞察;當然這里需要人才和新的技能。
第四個是如何衡量成功(Measures of Success),大概意思是說,3.0時代,客戶衡量活動成功的條件變了,越來越依賴數據做出決策。展商利用數據和新的技術獲取用戶洞察,通過虛擬和線下相結合的渠道創(chuàng)建寶貴的客戶連接。
以上是關于3.0的簡單的解讀,關于AMR 2.0 和3.0的白皮書簡版,可以在本文后面下載。
看完了本文是不是還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?
那好吧,我簡單概括一下我理解的3.0的要點:
后疫情時代,必然是一個實虛融合的時代,在這個時代,更多的互動,更多的內容(on-demand形式的直播、報告、展會、沙龍、咨詢、培訓、新聞、報告都可以成為內容),主辦方獲得收入的渠道更多元(不再高度依賴展商的展位收入),于此同時,數據的維度更豐富,我保守的預估,這個數據量是以往傳統(tǒng)展會的100倍以上。數據反過來又成為賦能業(yè)務的一種能力。這個轉變正在發(fā)生,需要尋找自己的北極星,人才和路線圖。
本來是期待春雷老師關于3.0的解讀,由于他最近一個月以來一直忙著上海疫情志愿者工作,先拋個磚吧。
本網站標明原創(chuàng)的文章,版權歸本站所有,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
楊正
湖北大學經濟學學士,悉尼大學國際商務碩士,MICE行業(yè)人士。現任31會議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、31行業(yè)解決方案中心行業(yè)專家,負責會展數字化研究、規(guī)劃、設計和校企合作等工作?!皶h圈”(meetingnet) 公眾號媒體主。